郭文富 马树超:扎根中国大地 新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与贡献-凯发网
学术天地

作者:郭文富 马树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9-12-09


[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职教育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基本国情、服务经济需求,实现由小到大的发展,快速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成为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的生力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助力者,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发挥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中国特色;发展经验;贡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落后的农业国演进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从温饱不足的贫穷国家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社会”。70年来,职业教育立足我国发展实际,成长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高职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总结70年高职教育发展之路,“扎根中国大地”是其发展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探询和解答“高职为什么能”的关键所在。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区域均衡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资源禀赋、经济条件、文化习惯等差异性较大,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了许多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化,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于国情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国家建设、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映射于经济社会各方面,也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新中国建设初期,面对百业待兴和旧大学改造的艰巨任务,国家在恢复和调整大学的同时发展专科教育,为后来高职教育起步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伊始,面对百废待兴、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短缺和高校资源不足的困境,社会呼唤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一批地方短期职业大学率先打出‘高等职业教育’旗号”;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改变专科、本科比例不合理状况;二十世纪末,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矛盾日益尖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成为全国高校招生规模扩大的主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高职教育确立了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高职教育的发展得益于立足基本国情和发展需要,得益于审时度势的政策安排和制度创新。

高职教育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作出了重大贡献。“2018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418所,高职专科招生369万人、在校生1134万人”,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招生、在校生规模均达到1978年的30倍,助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升至48.1%,是1998年的5倍,显著拓宽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自1985年以来,高职教育每年招生规模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总规模的比例都超过40%,尤其是2000年至2006年,高职教育积极落实扩招政策,年招生数由104.6万人增长为293.0万人,年均增长率达18.7%,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总规模的比例由47%提高至54%,推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2.5%提高至22.0%。高职教育促进了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优化了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对提升受教育年限、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为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优势作出了重大贡献。

遍布城乡的高职院校为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全国有600余所高职院校布点在地市级及以下城市,其中200余所在县级城市办学,形成了覆盖区域更加广泛、分布更加均衡的院校网络,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大学,面向中小城市、农村和民族地区、边疆和贫困地区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高职每年300多万名毕业生中85%以上是家庭第一代大学生,52%来自农村家庭,且这两项比例均呈上升趋势”,高职院校成为提高经济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程度的重要途径。调研显示,新疆、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分布在“三州三区”等深度贫困地区的院校有36所,在校生总数超过18万人,近半数毕业生在当地就业。2018年,全国约有四分之一高职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就业,其中大多数毕业生来自当地高职院校,成为支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产业发展重要的新生力量。一大批优秀高职院校注重东西部扶贫协作,探索开展职教扶贫,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稳定发展。

适应经济快速发展,为产业升级和稳定就业作出重要贡献

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经济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居世界第二。三次产业从结构单一到百业兴旺,建立起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70年经济进程对人力资源的规模、结构、质量提出巨大需求,推动高职教育不断创新发展,努力提高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度。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高职院校借鉴学科教育模式办学,主要凸显“高等”属性,适应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2002年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为满足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持续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新要求,国家着力推进高职教育由学科教学模式逐步转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更加凸显“职业”属性。例如,从2004年起国家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专项建设计划,带动高职院校建成校内实训基地6万多个,平均每个专业点1-2个,成为中国特色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的标志性元素;2006年起实施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计划和2010年实施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计划,推动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教学模式改革;2012年开始并连续8年实施的院校、省区和国家高职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公开发布制度,凸显了高职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类型教育特征,引导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和促进学生就业发展的能力。

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高职院校坚持面向地方产业服务行业,注重对接区域发展和社会需求,共开设700余种专业、近4万个专业点,覆盖国民经济主要行业。其中,财经商贸、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卫生等专业大类在校生分别在100万人以上,校均相关专业点数分别达到5.1个、4.0个、3.8个、1.4个,适应了新型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金融贸易和民生等领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见证了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制造业大国。尤其是在高铁、交通、建筑、通信、制造、化工、轻纺食品、农业、生化药品、医药卫生、艺术设计传媒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对接产业发展的优秀院校群体和专业集群,集聚了服务国家重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能量。

高职院校为我国稳定和扩大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40多年来高职毕业生总量超过5000万人,广大毕业生来自基层、深入基层、扎根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为各行各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力量。2012年以来,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持续超过90%,对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作用日益显现。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服务的人数保持增长,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保持在60%以上,每年有300所以上的院校这一比例超过80%,有效助解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瓶颈。

基于独特文化背景,为教育生态平衡和学生健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重视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重道德人文,认为教育是“人之为人的需要,并肯定教育在实现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热爱教育、关心教育、愿意接受更多的教育,几乎是每个家庭对子女的殷切期待,成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兴盛,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对提高受教育程度的需求更加旺盛。正是基于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独特文化,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既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平台;既能够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又能掌握就业技能,乐于就业。国家先后对高职院校实施三轮评价工作,推动了高职教育形成育训结合、德技兼修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高职教育为我国教育生态平衡和教育结构优化作出重要贡献。其一是对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优化的贡献。高职教育大发展产生拉动效应,为中职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推动中职教育由终结性模式走向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层次、结构比较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二是对整个教育生态平衡的贡献。如果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的责任担当,那么培养踏实肯干的一线劳动者则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有学者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在不断地拔尖,基础教育却在不断地均衡”。我们认为,正是职业教育育训结合的培养模式,既重视学历教育又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断裂,平衡了基础教育均衡中的不均衡,填补了高等教育拔尖后的低谷,遏制了初中后、高中后不稳定因素的蔓延,一大批接受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青年走向国家发展需要的一线劳动岗位,他们在实现社会价值中体现了人生价值。其三是对教育生态稳定的贡献。职业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兜底式”教育,因此意义重大。职业教育不稳则教育不稳,教育不稳则国家不稳。在社会认可度、资源占有度不具优势的情况下,职业院校能够坚持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努力实现大发展、努力发挥自身价值,体现的是服务大局的意识和服务全局的贡献,放在整个教育结构来看,职业教育对其他教育起到显著的互补和支撑作用。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相互叠加的背景下,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对缓解学生、老师、家长和社会对教育期待的焦虑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为更多青年重塑发展自信并成就出彩人生作出重要贡献。生源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按照现行高考制度与招录体系,高职院校面对的生源之痛可想而知,高职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调查显示,高职教育在技能教育之外,对重塑学生自信心、上进心、自我约束力、学习能力、遇到问题能够解决和处理的能力等方面也有重要成效。“过去五年,在校期间高职学生的‘人生的乐观态度’‘积极努力、追求上进’‘乐于助人、参与公益’等素养提升比例连续增长”,高职学生展现出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超过九成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有清晰规划,学生在校期间的获得感显著增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具有发展潜力,2009届学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为4160元,达到毕业半年后月收入的2.2倍,实现收入倍增;2015届学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为6005元,收入增幅亦达76.2%。超过六成的学生在毕业三年内有过职位晋升,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获得上升空间,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成就了出彩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70年高职教育发展坚持立足国情,教书育人与服务经济并重,体现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鲜明特征,形成了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对高职教育育训结合、德技兼修培养模式提出更高期待。《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作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对高职教育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办学方向提出更高要求。面对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进入普及化的历史新阶段,相信高职教育根据70年发展历程取得的经验和智慧,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热情和动力,将能够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郭文富 马树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马树超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

原载2019年第20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责任编辑:zhaoq)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     凯发网的联系方式

凯发k8手机网页的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凯发k8手机网页的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

网站地图